蟾蜍

蟾蜍(拉丁学名:Bufonidae),别名蛤蟆、癞蛤蟆、癞刺、癞猴子、癞疙宝,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两栖动物。截至2025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收录的蟾蜍科下有52属,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其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其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

蟾蜍体型和青蛙相似,头宽大,舌分叉,舌面分泌大量粘液,头顶较平滑,颈不明显,无尾,躯干粗短,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皮脂腺),故皮肤极粗糙且高度角质化。蟾蜍大小差别较大,最大的美洲海蟾蜍身长达到25cm,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东南亚的浆蟾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蟾蜍属略有不同。蟾蜍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其以甲虫、蛾类、蜗牛、蚂蚁、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蟾蜍为卵生。其毒液会损伤心、肝、肾等器官,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如果误入眼睛内,还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2021年,史氏蟾蜍、鳞皮小蟾、乐东蟾蜍无棘溪蟾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3年,中华蟾蜍花背蟾蜍等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蟾蜍制品类药材蟾酥价格昂贵。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可入药,性味辛,凉,有毒,归阳明经,具有解毒利水、杀虫脒定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疖疮、阴疽淋巴结结核、恶疮等。此外,蟾蜍还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与玉兔、桂树并称为“月宫三吉”。

起源

一些研究把蟾蜍的出现追溯到白垩纪晚期,大约是在9800万至7800万年前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之后。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蟾蜍最早出现在古新世早期。古新世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终于5580万年前,因此,蟾蜍可能起源于6500万年前。蟾蜍的起源地最早从南美洲出现,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

分类

截至2025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收录的蟾蜍科下有52属,蟾蜍属下共有17个物种。在中国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蟾蜍、新疆的绿蟾蜍、长江以北的花背蟾蜍、西藏蟾蜍和南方的黑眶蟾蜍等。

形态特征

蟾蜍体型和青蛙相似,头宽大,舌分叉,舌面分泌大量粘液,头顶较平滑,颈不明显,无尾,躯干粗短,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皮脂腺),故皮肤极粗糙。

蟾蜍大小差别较大,最大的美洲海蟾蜍身长达到25cm,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皮肤均是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东南亚的浆蟾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分布栖息

分布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栖息

蟾蜍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

生活习性

蟾蜍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冬季,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蟾蜍就先后钻入砖石、土穴、水底或泥水、烂草堆内栖息冬眠,待翌年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结束冬眠出来觅食。惊蛰后就在静水塘或流动性小的水沟中抱对、产卵、受精卵。蟾蜍以捕获甲虫蛾类蜗牛、蚂蚁、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大部分蟾蜍行动是比较缓慢而笨拙的,且不善于游泳,大多时间都在地上爬行,如果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小跳一段距离。

生长繁殖

蟾蜍为卵生,发情时间为4日~4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情一次,发情后于4~7月间产卵,即在静水塘或流动性小的水沟中抱对、产卵、体外受精。蟾蜍繁殖能力较强,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卵一般成双行排列在管状的胶质卵带内,卵带缠绕于水草上。受精卵数日至2周孵化,孵出的蝌蚪常成群生活,向一处方向游动,蚕食藻类类,经过变态发育成幼体,幼蟾蜍体长约10~13mm,开始到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其皮肤分泌粘液以辅助呼吸,其内部器官系统也逐步完善,约16个月性成熟,发育成成体。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养殖场要选择在水塘或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较暖和的地方。一般养殖户可根据现有水面,对池塘、渠道、水沟、水田进行改造即可。场地四周建高约1.5米的围墙,以防蛇、鼠爬入危害蟾蜍或蟾蜍外逃。养殖场设有蝌蚪池、幼蟾池、成蟾池、配种与产卵池、孵化池。

1.蝌蚪池面积为3~6平方米,池深40厘米,池底成微斜坡状,低处有1排水孔,孔用细铁丝网封罩,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幼蟾蜍池面积为30~70平方米,池深60厘米,池底也有排水孔,孔加网罩上,水深40厘米,池底铺10厘米厚的泥沙,池中必须留出1/4~1/3的活动场地,且高出水面5~10厘米。活动场所宜设在池的南边,与水相接的一面成斜坡式,便于蟾蜍上岸觅食。活动场可以种一些草和小灌木。

3.成蟾蜍池面积为40~80平方米,池深70厘米,其他要求与幼蟾蜍池基本相同,水可稍深些。

4.交配产卵池面积为2~4平方米,池深40厘米,水深20厘米,池中种适量漂浮水生植物,如绿萍、水葫芦等。在即将产卵时再撒少量干稻草或禾本科杂草,以便卵附着。饲养池上安装黑光灯诱虫,供其捕食

繁殖技术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是蟾蜍的产卵盛期,苗种可用以下3种方法采集:①在产卵季节的雨后,到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放在养殖池中孵化,一般3天左右就可孵出小蝌蚪。但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一次性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响成活率。②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选择个体较大、健康强壮、无伤无病的作种用,按雌雄比3∶1放到产卵池中养殖,让其自然交配、产卵、受精卵。每天产的卵要收集到另一个池中存放,让其自然孵化。产完卵的亲蟾也要另池存放,没产卵的继续留产。③到养殖单位购买选育的优良亲蟾,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繁殖,集中产卵和孵化。

饲养管理

孵化期卵块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2团左右为宜,最适水温为18~24℃,经过4天左右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换水质和调节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呼吸,气温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温可适当遮阳,遇寒流、暴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薄膜保温。

蝌蚪期刚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不取食,靠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3天后,小蝌蚪开始吃水中的藻类或其他饵料。养殖池要提前1周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泼洒粪尿,以免伤害蝌蚪。如果水质太瘦,可投喂切碎的菜叶、鱼肠、猪血、淘米水,每天投喂2次。水温保持在18~24℃。刚孵化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4000个。经半个多月的培育,体长达3厘米时,就可捞出放入幼蟾池中养殖。

幼蟾期幼蟾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只。幼蟾生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给。一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每天晚上开灯诱虫;二是将各种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滋生虫子,供蟾捕食;三是到潮湿的地方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四是到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后投喂,或配套培养蝇蛆。若饵料不足,可用30%的饼类、30%的屠宰下脚料、5%的鱼粉、30%的小麦麸、5%的大豆粉做成配合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结合训食投喂。从卵孵出蝌蚪到幼蟾约40天后,须转入成蟾池养殖。

成蟾期和越冬期养殖池精养成蟾蜍,以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0~50只为宜。成蟾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种植各种植物招引昆虫,夜间用灯光引诱昆虫,还可养殖黄粉虫、蚯蚓,捕捉蝇蛆,或在养殖场内堆积厩肥,以滋生虫子为其提供食饵。夏、秋季水质易变坏,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注新水,保持水质清爽。霜降后,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蟾蜍就隐蔽在土中或钻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处集群冬眠停食。到次年惊蛰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开始醒眠、活动、觅食,这时应抓紧投喂。在整个越冬期间,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以防越冬蟾蜍冻死或干死。陆上洞穴要覆盖柴草保温。当春季气温回升到蟾蜍醒眠时,就要挑除柴草,并大水喷灌池内陆地。经过1年的饲养,既可作种繁殖,又可采集药用。

病害预防

引入健康种蟾

应到正规种源场购买种蟾。要事先了解养殖场蟾蜍的健康状况,不在发生疫病的养殖场引种。

切断传播途径

在种蟾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都要对蟾蜍体表、捕捞工具和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对于进入养殖场地的外来人员、车辆和用具等也要严格消毒,以免带入病原菌危害蟾蜍健康。在进行蟾蜍体表消毒时,可将蟾蜍放入网箱用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高盐度可抑制寄生昆虫和细菌感染,高锰酸钾可抑制细菌、霉菌生长。

消毒栖息环境

在幼蟾进入养殖场地前,要用氧化钙漂白粉对养殖场地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在养殖过程中,也要定期喷淋消毒剂溶液消毒养殖场地。

科学合理饲喂

要定时、定点、定量给蟾蜍投喂优质足量的饲料,提高蟾蜍免疫力,防止病害发生。若蟾蜍摄食带病原体的活饵,可能会诱发疾病,因此要尽量选新鲜的饵料,或煮熟或在投喂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投喂。

相关规定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简称《通知》),对中华蟾蜍黑眶蟾蜍《通知》中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毒性

蟾蜍的耳朵后面的唾液腺、皮肤上的腺体以及内脏中所含有的毒素最强,这些部位会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浆体,这就是它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蟾蜍二稀醇化合物,类似于“毛地黄”,其中含有30多种有毒物质。毒液会损伤心、肝、肾等器官,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如果误入眼睛内,还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相关保护

现状

蟾蜍在一些国家泛滥成灾,但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需求的日益增加,在全世界范围内,野生蟾蜍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下降。

澳洲海蟾蜍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在澳大利亚,甘蔗蟾蜍已成为入侵物种之一。

保护级别

2021年,史氏蟾蜍、鳞皮小蟾、乐东蟾蜍无棘溪蟾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3年,中华蟾蜍花背蟾蜍等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致危因素

由于人们对蟾蜍乱捕滥杀以及它们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等原因,导致它们在野外的数量急剧下降。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蟾蜍制品类药材价格昂贵,尤其是蟾酥,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400元/千克,2020年,已达到5万元/千克。

药用价值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可入药。性味辛,凉,有毒。归阳明经。具有解毒利水,杀虫脒定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疖疮、阴疽淋巴结结核、恶疮、膨胀、水肿等,以及小儿疳积、癣类、腹痛。

生态价值

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一只蟾蜍每天平均能吃掉270只害虫,每年吃5.67万只害虫(按7个月算),因此蟾蜍比起青蛙来,更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而且,蟾蜍吃掉的害虫种类繁多,包括蛞蝓蚜虫、蝽象、瓢虫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叶甲虫、沼甲虫、蚊子、苍蝇,还有大型昆虫如蝼蛄、大青叶蝉等。

相关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与玉兔、桂树并称为“月宫三吉”。在古人眼中,蟾蜍是“三吉家中坐,福财随月落”的神兽,还是财富和长寿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蟾蜍是一种神兽,与龙、麒麟不死鸟朱雀玄武白虎等高颜值神兽并列。

相关传说

相传,湖南常德城内住着一位叫刘海的年轻人,勤劳憨厚,以打柴为生,供养年迈的老母。他也经常帮助周边的邻居,深得邻居喜爱,人们都夸刘海是个大善人。刘海经常去砍柴的深山里,住着一个修炼成仙的狐仙九妹,喜欢刘海的勤劳朴实,有心与刘海结缘,共同生活。

不过,此事被在三角潭修炼了500多年的三条腿的三足金蟾得知,它垂涎胡秀英的美色,设计拆散刘海夫妻。有一天,金蟾化作跛足道人,暗示刘海盗取胡秀英的宝物金丹。刘海依计行事,得到金丹。胡秀英得知真相,很是伤心,但并没有责怪刘海,而是将计就计,让刘海用那颗金丹诱取金蟾的蟾丹。

金蟾因羡慕金丹功力,欲占为己有,但由于太兴奋,口齿失控,吐出了自己的蟾丹而昏倒。从此,刘海俱得金丹和蟾丹。而且,只要刘海戏金蟾,金蟾就会吐金钱,刘海则将金钱撒向贫苦大众,于是,金蟾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刘海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弟子,深得师傅真传,功力高深,周游四海,降魔除妖,为民造福。刘海发现三足金蟾作恶多端,利用自己能够吸进财宝的法力骗取了百姓不少钱财,便设计降服金蟾。但金蟾狡猾,闻风而逃,刘海便断其一足,金蟾只剩三只脚,就不能轻易危害人间了。后金蟾皈依刘海,弥补之前自己犯下的罪行。它使出自己的绝技,吃进富人的金银财宝,与刘海一起散发钱财给穷人,招财金蟾由此扬名。

区别

蟾蜍属于无尾目中的蟾蜍科,青蛙则属于无尾目中的蛙科。在蝌蚪时,两者几乎难以分辨。

区分青蛙和蟾蜍可以看外貌、动作和习性。青蛙苗条美丽,蟾蜍臃肿丑陋。青蛙的后腿比蟾蜍长,身体比蟾蜍瘦。此外,青蛙的脚趾间有蹼,脚上还有黏糊糊的肉垫,但蟾蜍脚趾间不长蹼,也没有肉垫。青蛙的皮肤娇嫩光滑,更显青绿,蟾蜍的皮肤疙疙瘩瘩,长满了疣粒,更显灰暗。青蛙跳得更频繁、更高,跨度更长,蟾蜍则跳得少,跳得低,跨度短。而且,蟾蜍的行动主要是爬行,青蛙则爬行较少,主s要是跳跃前行。青蛙靠近水源,而蟾蜍不一定需要水。

代表物种

中华蟾蜍

形态特征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雄蟾体长约95mm,背部墨绿色或褐绿色;唯蟾体长约105mm,背部色浅,呈土褐色。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明显;鼓膜明显,近圆形。皮肤粗糙,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耳后腺大且呈长圆形,仅头部平滑;腹面布满疣粒,胫部擦粒大;一般无跑褶。腹面乳黄色与棕色(或黑色)形成白额雁,一般无土红色斑纹。雄蟾内侧3指基部具黑色婚垫。唯雄均无声囊

分布范围

中华蟾蜍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在中国分布于除新疆、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各地。

生活习性

中华蟾蜍多活动于水体、灌丛、草地,主要在黄昏后外出捕食,以昆虫(蚁类)、蜗牛、蚯蚓等小动物为主食。1~4月出垫,进入静水水域繁殖;成体在9~10月进入水中或松软的泥沙中冬眠上海市在春夏秋季可见。

花背蟾蜍

形态特征

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雄蟾背面多呈橄榄黄色。雌蟾多为浅绿色;疣粒灰色,上面有红点;雌蟾背呈绿灰色,上有美丽酱色花斑,疣粒上多有土红色点,故名此蟾为花背蟾蜍;背正中央常有一浅绿色细纵线,始自头端至肛部;四肢有棕色白额雁;腹面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则有之。液浸标本红点多不见而深色斑纹清晰。

分布范围

花背蟾蜍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北方各省,南方见于安徽、江苏省

生活习性

花背蟾蜍从沿海低地、草原至高山地带均可见其踪迹,有一定的抗早适应能力,能栖息在半荒漠生境。白昼藏匿于土洞或石下,黄昏外出觅食,在村庄和城镇常在路灯下捕食昆虫。冬季在土洞、沙土或沙壤中集群越冬。3月末开始繁殖,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延迟至7月初,产卵于水坑或沟、湖泊和稻田等静水域,卵带含卵约3000粒。蝌蚪呈深灰黑色,在静水塘内生活,集群活动。从卵至变成幼蟾,共需82天左右。

黑眶蟾蜍

形态特征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形 ,雄性平均体长50至60mm、雌性则可达90mm或以上。有多样不同的体色,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满黑褐色的杂色白额雁,腹部则为乳、黄色,皮肤粗糙。吻端钝圆,头略宽,上下颔附近均有黑色线,单咽下内藏声囊 。眼后有香肠状的耳后腺 ,鼓膜显著,除头部外全身均布满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质刺。在受惊吓时除耳后腺会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会分泌出毒液以自卫。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均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分布范围

黑眶蟾蜍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锡金王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菲律宾马尔代夫、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巴厘岛,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生活习性

黑眶蟾蜍生活于中低海拔,对生境要求不高,非繁殖期陆栖,见于草丛、石堆、耕地、水塘边及住宅附近。行动缓慢,匍匐爬行。夜晚外出觅食,常在灯光下捕食害虫,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多足亚门等为食。2-3月产卵于水坑内,繁殖期(7、8月)雄蟾常发出似小鸭的连续鸣声。

红眼蟾蜍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每年的春末夏初,也就是5-8月份是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在6℃至8℃的时候,蟾蜍就会开始雌雄抱对,温度达到16℃时就可产卵,每次的产卵量大约5000粒。通常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好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面,3~4天左右就能够可孵化出小蝌蚪。

参考资料

生物多样性主题系列丨未眠的中华蟾蜍.澎湃新闻.2025-06-26

中华蟾蜍.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26

蟾蜍科.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6-26

“异宠”知多少丨"蛙",你好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2025-06-26

Bufonidae.itis.2025-06-26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26

Bufonidae.itis.2025-07-0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7-02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07-02

蟾蜍“月宫三吉”中的神兽.北京日报.2025-06-26

Bufo.ITIS.2023-06-29

..2025-07-02

绿美东莞|“寻觅动物”科普微课堂⑤:黑眶蟾蜍.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25-06-26

欧洲蟾蜍.inaturalist.2025-06-27

国家林草局:竹鼠果子狸等45种野生动物今年年底前停止养殖.澎湃新闻.2025-06-26

美西蟾蜍.inaturalist.2025-06-27

中华蟾蜍.inaturalist.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