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radioactivity)指的是不稳定核素自发地放出α、β、γ等射线而衰变为另一种核素的特性。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贝克勒尔(Bq),传统单位是玛丽·居里(Ci)。
1896年,法国科学家安东尼·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盐矿发射着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1898年,物理学家玛丽·居里(Marie Curie)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3年,贝克勒尔与玛丽、皮埃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子核不稳定、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研究证明,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小于83的元素部分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核素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其中人工核素可借助回旋加速器合成产生。天然放射性核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地球同时形成的;一类是宇宙射线撞击地球物质原子核,引起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生核结构改变的过程称为核衰变或放射性衰变。衰变前的核素称为母核素,衰变后的核素称为子核素。子核素有可能是稳定核素,但也可能同样具有放射性,会继续衰变形成下一个子核素。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并不直接衰变成稳定核素,而是经过一连串的衰变反应,最终达至稳定核素为止,称作衰变链。根据核素放射性衰变释放射线性质的不同,可将放射性衰变主要分为α衰变、β衰变、γ衰变三类。
放射性在工业、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利用射线性质来透视各种产品是否存在损伤、治疗癌症等,利用同位素原子的放射性原理科学施肥、通过示踪原子确定手术开刀位置及切除的干净程度等。但是过量的放射性辐射对人体有危害作用,射线进入人体内,与细胞发生电离作用,对人体组织造成损伤,甚至破坏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导致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而大剂量的辐射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造成人体死亡。所以要进行防护,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等方面进行。
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已知的核素共有2000多种,大多数为不稳定核素,即放射性核素。研究证明,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小于83的元素部分具有放射性,比如43号元素(Tc)和61号元素(Pm)。
天然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地球同时形成的、至今存在的一些与地球年龄可比的长寿命核素,如铀、、、钾、钐等。另一类为宇宙射线撞击地球物质原子核,引起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素,如碳、铍、铝、氯等。它们广泛存在于第四纪地层、新的构造面和生物体内。在自然界已发现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一次核衰变后即形成稳定核素,如铷、钐等。有近50个放射性核素构成三个天然放射性系列,即铀系列、钍系列及铀系列。铀系列核素有214Bi、210TI、214Pb等,钍系列核素有232Th、228Ra、228Ac等,锕铀系列核素包含235U、231Th、231Pa等。
人工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受外来原因引起核结构的变化,称为核反应,它使稳定的原子核转变为放射性核素,这样产生的核素称为人工放射性核素。引起核反应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高能基本粒子或光子撞击原子核,比如带电粒子撞击、快速中子撞击、慢中子撞击、高能γ射线撞击。人工放射性核素有125I,60Co,127Cs等。1936年,回旋加速器发明以后,制造了43号元素锝,95以后的都是人造元素。
简史
1895年11月,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为了进一步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用黑薄纸把一个真空放电管严密地套封起来,在完全黑暗的室内做实验。在接上高压电流后,他意外地发现离放电管1米以外的一个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铂氰化钡的纸屏)上出现了绿色荧光。一旦切断电源,绿色荧光就立即消失。伦琴确信该现象不是由阴极射线造成的,因为已证明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前进几厘米,而且还不能透过玻璃管。他决定继续对这个新发现进行全面检验,最后他确定这是一种未知的新射线。这种射线的本质一时还不清楚,他取名为“X射线”,并在12月下旬写的论文中初步说明了X射线的性质。
1896年,他将论文寄给法国科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其中介绍了X射线的发现过程,还附上了相关的照片。同年,法国科学家安东尼·贝克勒尔(HenriBecquerel)在铀盐中观察到放射性与磷光有关。贝克勒尔把硫酸铀钾放在一张用黑纸包着的照相底片上,观察到铀化合物即使在抽屉里也会使黑纸包裹里的照相底片感光,铀似乎在发射某种穿透性的“射线”。1898年,物理学家玛丽·居里(Marie Curie)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3年,贝克勒尔与玛丽、皮埃尔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和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发现这些元素实际上在放射性过程中转变成了其他元素。
1899年,卢瑟福发现了来自铀的两种明显不同类型的放射,也就是射线和射线。1900年,法国巴黎高师的保罗·维拉德(Paul Villard)发现了放射射线中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的射线。1936年,欧内斯特·劳伦斯设计出91.44厘米的回旋加速器,粒子能量可达到6兆电子伏,并且产生出第一个人造元素锝,之后相继合成了、锔、等元素。2006年10月,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合成了118号元素。
活度与单位
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称为它的放射性活度,通常用符号表示。放射性活度表征了一个放射源的强弱,它不仅取决于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而且还与这种核素的衰变常数有关。如果一个放射源在时刻含有个放射性原子核,放射源核素的衰变常数为,则这个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为。代入的指数规律,得到,即。这里,是放射源的初始活度。
放射性活度常采用玛丽·居里(简称居,用符号表示)为单位。最初,定义为镭每秒衰变的数目。1950年,为了统一起见,国际上共同规定:一个放射源每秒钟有核衰变定义为。1975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克勒尔(),即,等于。
衰变
规律
不稳定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衰变,放射出粒子、粒子和光子等。当同一类核素的许多放射性原子核放在一起时,不能预测某个原子核在哪个时刻将发生衰变,但对于整个放射性物质来说,原子核的衰变是一种统计规律,衰变事件数和衰变时间成正比。
分类
根据核素放射性衰变释放射线性质的不同,可将放射性衰变分为衰变、衰变、衰变三类。此外,还有正电子衰变和电子俘获。
α衰变
放射性核素释放出射线的衰变叫衰变。射线是粒子流,粒子含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粒子本质上是。衰变一般表示为,在衰变过程中,母核失去个单位的正电荷,因此衰变成电荷比母核少个电荷单位的原子核。而子核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将向前移位,其质量数应减小。对于不同原子核的衰变过程,释放出的粒子能量不同,但是对于某一种原子核,在任何时候,其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粒子能量都相同。
β衰变
放射性核素释放出射线的衰变叫衰变。射线是粒子流,粒子含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接近0。粒子其实就是电子。由于核内并无电子,因此,衰变是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即下述过程释放出射线:。
衰变将导致核素的中子数减小个单位,质子数增加个单位,质量数不变。生成的新核素的核电荷数增加个单位,在元素周期表中向母核的右边位移一格,这是衰变的位移规律。
衰变
放射性核素释放出射线的衰变叫衰变。射线实际上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即高能光子。高能光子本身不带电,没有静止质量。射线常伴随着射线或射线一起射出。射线的释放将导致核的能量降低,使核更稳定。射线的释放不改变质子数和中子数,故核反应方程式中一般不写出。
衰变列表
半衰期
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核素半数原子核衰变(通过发射粒子和能量自发转变为其他种类的核素)所用的时间。即放射性核素的射线强度减半所用的时间。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量。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半衰期,并且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压力、电场或磁场、化合等)条件的影响。例如人体中两种重要的放射性核素碳-14和钾-40,前者的半衰期大约5700年,后者则将近13亿年。由于后者的半衰期与地球的年龄具有可比性,故可以说,现存的钾-40是地球诞生时就有的。反之,地球诞生时就有的碳-14早已转变成了稳定的氮-14,现存的碳-14是宇宙射线与大气(氨)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初欧内斯特·卢瑟福在提出半衰期这一概念时称之为“周期”,因为他发现,每经过相同的时间,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强度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半,呈现一种几何级数下降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人们揭示了衰变过程的随机本性。
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与半衰期密切相关,是放射性核素的另一个特征量。衰变常量是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素衰变的份额,或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衰变的概率。衰变常量与半衰期成反比关系。半衰期越长,则衰变常量越小,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素衰变的份额越小,半衰期长,衰变常数小,未必产生的射线粒子数目少(一次衰变匀能产生多个射线),反之亦然。例如,同样质量(1g)的铀-238和镭-226,前者的活度比后者小百万倍,主要原因就是铀-238的半衰期比镭-226大百万倍。
来源
放射性主要来源于中核集团、军事活动等方面,岩石、空气中的也有放射性物质,有些食物也会含有放射性物质,比如食盐中的钾40,体检时的X射线透视。
核工业
放射性来源于核弹制造及核试验、核能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及核事故等。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有核裂变产物和中子活化产物。核裂变产物包括200多种放射性核素,如135Xe,133Xe,133mXe,131mXe,85Kr,89Sr,90Sr等一些重要放射性核素。中子活化产物是由核爆炸时所产生的中子与大气、土壤、岩石、建筑材料等发生核反应所形成的产物,如37Ar,3H,14C,55Fe,32P等。
军事
军事活动会产生放射性物质,比如试制原子武器、军事上的芥子毒气桶、废弃的原子核等。
危害与防护
危害
放射性的危害根据剂量的不同而不同,过量的辐射对人体有危害作用,其对人体危害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接触射线的时间越长、离放射源越近、放射性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另外,个体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射线进入人体内,与细胞发生电离作用,对人体组织造成损伤,甚至破坏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导致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大剂量的辐射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造成人体死亡。
防护
时间防护:尽量减少受到辐射的时间。
距离防护:尽量远离辐射源,距离放射源越远,人体吸收射线的剂量越小,受到的伤害越轻。
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之间设置能够阻挡射线的物体,比如铅板等。
监测防护:加强监测,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应用
工业
放射性工业中可以用来透视各种产品是否存在损伤。比如射线的穿透能力极强,能穿透30cm厚的铁板。此外,还可利用示踪原子检测机械的磨损程度。例如,有些大型机械在使用中很长时间不能停机(如焦化厂的大型鼓风机),人们要了解其轴承的磨损情况。一旦轴承磨损到一定程度,则必须更换。因此在制造该机械时,在轴承的最大允许磨损处掺入微量放射性核素。为了减少磨损,大型机器几乎每小时都给轴承上一次润滑油,通过对从轴承处漏下的废润滑油的检测,可判定该轴承是否到了磨损的极限。
农业
利用粒子的特性,用射线照射种子,能引起脱氧核糖核酸变异,在农业上常用来育种。用射线照射食品,能杀死使食物腐败的细菌,抑制蔬菜发芽,延长保存期。
利用同位素原子的放射性原理可以更科学的施肥,肥料在农作物中的分布及农作物的各部分对肥料的吸收情况,用普通的方法很难探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制成肥料,通过观测放射性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作物如何吸收营养。
医学
医学上常用射线来对疾病尤其是癌症进行治疗,因为人体组织对射线的耐受能力不同,分裂越快的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越低。利用同位素放射性,可以示踪原子,通过示踪原子可以确定开刀位置及切除的干净程度,还有给人体内注入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定时用探测器探测,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疾病。此外,放射性元素(亚甲基焦磷酸盐)可应用于骨显像,这对骨髓瘤(MM)患者治疗来说意义重大,可以实现动态观察。
其他
射线照射可以灭菌灭虫,对于食物保存和杀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地质学上,可以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判断古地质化石的年代,对于考古学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辐射防护]从居里夫人发现钚、镭谈起-什么是放射性.国家核安全局.2024-04-01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湖南人文学院物理研究所.2024-03-29
元素周期表的新发展.学习强国.2024-03-28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24-03-28
人工合成119号元素:地球上的下一个新生?(图).中国新闻网.2024-03-29
The NUBASE2020 evaluation of nuclear physics properties.nds.iaea.2024-03-23
和平时期军事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世界科学.2024-03-23